淮安市淮安区中医院肝病科
淮安肝病120网|骆稚平主任医师|淮安市楚州区中医院肝病科
专家论文
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专家论文

拉米夫定治疗前后HBV变异与病情关系研究

作者:薛蓉 周镇先 马洁 焦永军 来源: 日期:2010-5-30 18:05:04 人气: 标签:

 

    数以百万计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了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,并取得较好的疗效。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,HBV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明显增加。临床上,常出现ALT、HBVDNA反跳,部分病人病情急剧加重,甚至出现并发症而死亡。仅是HBVP基因变异所致,还是HBV许多基因变异共同的结果?为此,我们对服用拉米夫定最终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的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相关HBV基因进行分析。
    材料与方法
    一、实验材料
    (一) 病例选择: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我院就诊者,编号分别为12、14、18、20,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,其中男性3名、女性1名,平均年龄44岁。4名患者服药时期从1998年至2004年;服药时间最长5年,最短8个月,平均2.1年;该4例患者最终均以慢性重度和重型乙型肝炎诊断入院,其中12、20号患者发生慢性重型肝炎死亡,14、18号患者以慢性重度乙型肝炎好转出院,其入院时HBVNDA定量分别为:4.5×105copies/mL、5.9×107copies/mL、3.4×108copies/mL、2.7×106copies/mL。
    二、实验方法:
    (一) 血清HBV DNA 提取100 μL血清加TES (10 mmoL/L, TrisHCl, pH 8.0, 5 mmoL/L EDTA , 0.5% SDS, 150 μg/m l 蛋白酶K) , 65℃ 3小时,常规酚/氯仿提取,乙醇沉淀,DNA 溶解于20 μL双蒸水中。
    (二) HBV基因组扩增和克隆参照何建文等[1]的方法,把HBV分两个片段扩增。
    (三) 序列比对把测序DNA序列及翻译后的相应蛋白序列应用美国NCBI服务器中的BLAST进行比对,找出用药前后变异的序列。
    (四) 血清型分析以BioEdit软件分析HBsAg81~180AA之间的序列,首先根据S抗原122AA、160AA判定为adr或adw,再以127AA判断w1~w4,以159AA及177AA判断是否为adrq[2]。
    结果
    一、PCR结果
    从4例病例中成功扩增出用药前后共8份血样长度分别为2.05KB和1.15KB的条带(图1略)。
    二、基因型及血清型分析
    4例病例治疗前后均未发生基因型和血清型的改变,12号为B基因型/ adw2,14号为B基因型/ adrq+、18号为B基因型/adw2,20号为C基因型/adw2。
    三、治疗前后HBV碱基变异率
    死亡病例12、20号的HBV碱基变异率分别为7.93%和7.52%,好转病例14、18号的HBV碱基变异率则分别为5.83%和6.11%。
    四、治疗前后HBV各编码区氨基酸变异分析
    PreS及S区氨基酸变异:在PreS1区,存在两处突变热点,即:K35R和L45F,上述位点为T细胞表位(AA21~47),在PreS2区,12号病例HBV在起始氨基酸发生变异,导致M蛋白的缺失,此外,还发现多处HBV变热点,如S33N、A35G、Q36P、N37T、V39A和A41P等,均处于T细胞表位内(AA29~48),其中第36位氨基酸性质由亲水性变成疏水性(谷氨酰胺→脯氨酸),可能对T细胞表位影响最有意义。在S区,有两处氨基酸变异热点(T126I、T143S)发生于S 蛋白а决定簇AA124~147内,此外,14号病例治疗前后第161位氨基酸发生变异,由亲水性酪氨酸变成疏水性苯丙氨酸。
    PreC及C区氨基酸变异:20号病例治疗前后HBV在PreC的第28位色氨酸发生终止突变,造成e抗原阴性.C区共发生5处氨基酸变异(P5H、S87G、P135Q、P151Q、P156S),主要位于B细胞表位(AA76~89、AA130~135、AA146~159)内。
    P区氨基酸变异:P基因区变异的21氨基酸分别分布于末端蛋白区(8个)、间隔区(5个)、聚合酶区(8个),RNA酶区未发生变异。聚合酶区变异的8个氨基酸中,只有两个位于B区内,即R513P、L526M,与拉米夫定耐药性有关。其他六个变异位点均不在聚合酶区的5个保守区(A~E)内,但其中第346、473和477位的氨基酸变异均引起氨基酸性质的改变。
    讨论
   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容易诱发HBV P基因发生点突变,其中备受关注的是该区的YMDD,这种变异均导致了拉米夫定与多聚酶亲和力的下降[2]。临床上出现肝功能恶化、HBVDNA重新复制。有报道40.6%的病人出现病情加重,甚至死亡[3]。我院也有不少类似病例发生,为此,我们分析了4例肝功能严重恶化的患者服药前后HBV基因变异情况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,4例由于服用拉米夫定而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,其聚合酶区均未发生YMDD变异,但同时我们观察到,死亡病例(12号、20号)治疗前后在B区内均有氨基酸变异,而好转病例(14号、18号)则没有,推测B区内氨基酸变异可能与肝炎的重症化有关。聚合酶区的其他氨基酸变异(6个)、末端蛋白区(8个)及间隔区(5个)氨基酸变异与病情的关系不清,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。
    我们观察到,除P区基因突变外,4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有多处点突变,主要分布于PreS1、PreS2、S和C区已知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,由于这些已知的细胞表位与宿主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,所以这些区段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病情加重有关。
    本研究表明,4例患者治疗前后HBV在PreS1区的T细胞表位内均发生了K35R和L45F,但其HBV含量均较高,提示导致针对PreS1的特异性B细胞免疫不能产生足够的中和性抗体或降低PreS1、S特异性中和性抗体产生,从而影响病毒的清除。
    本研究结果显示,4例患者均在PreS2区内存在6个变异位点,分别为:S33N、A35G、Q36P、N37T、V39A和A41P,其中第35位、第36位变异氨基酸发生了性质的改变。Pollicino等[4]报道了5例既往无肝病史的暴发性肝炎患者中都存在PreS2起始密码子的变异,而对照的13例急性肝炎患者中却没有这样的变异,表明PreS2起始密码子变异与重型肝炎有关。本研究中12号死亡病例治疗前后HBV发生了PreS2起始密码子变异,说明这此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有关。
    我们研究结果显示,死亡病例(12号、20号)治疗前后在第87、151位内均有氨基酸变异,而好转病例(14号、18号)则没有,推测此两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病情的重症化有关。我们的4例患者中,只有1例慢性重型肝炎(20号)发生了Pre C区W28→Stop变异,支持上述观点。
    本研究表明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的病情加重不一定与YMDD变异有关,更有可能是HBV多个变异位点综合作用的结果,尤其是各个编码区上的T、B细胞表位变异可能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此外,我们还发现,服用拉米夫定后发生重型肝炎可能与HBV聚合酶区域内B区氨基酸变异、PreS2起始密码子变异、C区第87、151位氨基酸变异和Pre C区W28→Stop变异有关。不过由于本研究样本很小,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。
参考文献
1Blitz L, Pujol FH, Swenson PD, et al.Antigenic diversity of hepatitis B virus strains of genotype F in Amerindians and other population groups from Venezuela.[J]Clin Microbiol. 1998,Mar,36(3)∶648-651.
2Liaw YF.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HBV drug resistance[J]. Clin Virol. 2005 Dec,34 Suppl 1∶S143-146.
3Chen JY, Wang LW, Sun XM, et al.Effects of HBV gene variations on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antiviral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[J].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. 2005 Aug,4(3)∶393-397.
4Pollicino T, Zanetti AR, Cacciola I, et al.PreS2 defectiv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tis[J].Hepatology. 997 Aug;26(2)∶495-499.
上海《肝脏》杂志社版权